论文题目:Anisotropy in Shape and Ligand-Conjugation of Hybrid Nanoparticulates Manipulates the Mode of Bio–Nano Interaction and Its Outcome
文章简介
2017年8月18日,《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以封面形式发表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张强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工学院戴志飞教授团队关于纳米载体形状和配体修饰的各向异性影响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主要研究结果,该研究受973等项目资助。纳米载体的形状对纳米-生物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但是纳米载体的形状以及配体修饰的各向异性对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还未见详细研究报道。本研究用硅质体复合脂质和短链脂材DHPC制备形态结构稳定可控的球形硅质体以及有机-无机杂化的硅质纳米盘(Hybrid Bicelle),使用常见的正电穿膜肽octa-arginines(R8)对硅质纳米盘进行了平面修饰(plane-modification)和侧边修饰(edge-modification)两种各向异性修饰,在纳米载体的生物相容性、细胞摄取、亚细胞定位,以及肿瘤球穿透、体内分布等方面,对纳米载体的形状和配体修饰两方面的各向异性对其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硅质纳米盘比球形硅质体具有更高的细胞摄取、肿瘤球穿透和体内肿瘤蓄积,而对硅质纳米盘进行侧边修饰能进一步、更有效地提高细胞摄取、肿瘤球穿透,而对硅质纳米盘进行平面修饰则降低了细胞摄取和肿瘤球穿透,并使纳米盘更倾向于分布在高尔基体。同时,在吞噬细胞和恶性程度高的细胞上各向异性修饰带来的差异更大。总之,载体形状、各向异性修饰和细胞种类三种因素均能影响纳米-细胞相互作用。针对特定性质的生物体,对纳米载体的形状和配体修饰各向异性进行合理设计,有望对纳米-细胞、纳米-生物相互作用进行调控,使其更加符合个性化应用的需要。
(杂志封面)
作者简介
张强,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药学博士,日本福冈大学客座研究员。973首席科学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药剂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典会委员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药学杂志(中英文版)和药学学报(中英文版)副主编、J Controlled Release等国际杂志编委等。曾任世界控释协会(CRS)中国分会首任主席、中国药学会药剂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室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方向:分子药剂学与创新制剂临床转化,包括难溶药物、抗癌药物、大分子药物的新型递送系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SCI论文引用进入本领域ESI排名的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