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云顶集团3118acm» 学院新闻

刘俊义:脚踏实地 助推中国药学发展

云顶集团3118acm(中国)有限公司-GREEN NO.1

采访手记 :2011年,有许多事件将成为历史,同样2011年也有许多历史被人纪念。翻开北医的历史,还有一件在我们身边值得纪念的事情,如果寻其源头,北京大学药学院走过了它70年的历史。70年,药学人扎扎实实,埋首耕耘,为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值此之际,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刘俊义,以期对药学院的成长与发展有所了解。

        记   者:首先请您简要回顾一下药学院的历史沿革。

  刘俊义:药学院与北大有着不解的渊源。北京大学药学院是全国重点药学院(系)之一,也是国家最早建立的高等药学院校之一,其前身是北京大学中药研究所,始建于1941年。在此基础上,1943年建立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1952年医学院独立建院,随之改名为北京医学院药学系;1985年随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2000年4月更名为北京大学药学院。曾设本草、制药、药学、药检、药物化学、生药学、应用化学(医药)、药理学等多个专业,现设药学(六年制)、应用药学(四年制)两个专业,其中药学专业于2007、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北京市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于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简称理科基地)药学专业点。

  记   者:药学院在北医应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单位,她的建制更像一所药科大学。目前的药学院是一种什么架构?我们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刘俊义:应该说药学院的基本结构模式没有改变,当然,随时代发展,我们做出了一些相应调整,主要是2000年合校后,调整为现在的框架——6系、1室、1所、1中心。分别是:化学生物学系,药物化学系,天然药物学系,药剂学系,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药物研究所;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创新药物研究院在2010年已获准成立。这是一个基于药学院,联合北京大学相关学院及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交叉合作的形式进行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平台,也是完成“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新药创制综合大平台”的依托机构。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药学院,成果转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

  学院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几种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老年性疾病等;以及在核酸、寡糖、多肽和微量元素 “四大内源性物质”和天然药物、药物设计及作用机理、药物输送、临床药学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重点学科(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为依托,在核酸化学、多肽化学、糖化学、生物无机化学、药剂学等方面积累了较雄厚的基础,取得了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成绩,有些学科和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水平。

  药学院拥有一个首批进入“211工程”的现代药学与新药研究学科群,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即药物化学、生药学及药理学科。药学学科于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大药学”博士点,学院各二级学科均可招收博士生。学院现有7个硕士点、博士点,即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化学生物学、临床药学。学院在校各类学生156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63人、统招硕士研究生152人、在职申请学位研究生40人,六年制本硕连读学生593人,四年制本科学生37人,成人教育专升本、专科学生576人。

  记   者:我们对药学院了解不多,还请您对6系、1室、1所、1中心做点介绍。

  刘俊义:化学生物学系其研究宗旨是充分利用我们在医学和药学方面的优势,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生命过程的化学基础以及干预和调整疾病发生发展的途径和机理,为新药研究奠定基础。它包括:生物系统的结构化学——探索从分子到生物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命系统化学——研究生物系统的组成、反应和反应间的关系,生命过程化学——主要研究病理、药理和毒理过程的化学基础。以病理过程为基础的预防和治疗用药的研究与开发:把药物化学、药理学和化学生物学结合,创造新的医药研究系统。

  药物化学系:主要开展核酸药物、糖类药物及其他药物的研究。核酸药物研究方向包括:模拟核苷、核苷酸、寡核苷酸的作用,发展具有调控细胞内信号传导作用的核苷类活性物质及寡核苷酸是目前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糖类药物研究方向:新的糖化学合成的方法和策略的发展;生物活性寡糖(包括肿瘤相关寡糖抗原)的合成及活性评价;糖组装物、糖缀合物、糖模拟物的合成及其与内源性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糖苷酶、糖基转移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评价以及基于糖类的新的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物的发现。其他药物研究方向:在药物化学领域中,就新药设计、药物合成及药物构效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工作。对抗癫痫、抗癌、抗病毒、甾体等药物进行过一些研究。在抗惊剂、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药物、抗老年痴呆药物方面进行研究,以及药物设计与组合化学合成方法研究。在酶抑制剂类和基于受体结构的抗老年痴呆药物分子设计、组合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

  天然药物学系:由生药学研究室、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生药学生物技术研究室、药用植物研究室和中药研究室组成。目前本系是国家首批认定的生药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生药学科是1989年由国家教委认定的我国唯一的生药学重点学科,2001年经复审,又一次被认定为生药学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组成除天然药物学系5个研究室外,还增加了天然药物与生物转化研究室和海洋药物研究室。研究方向包括:植物分类与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基因工程研究、生药品种鉴定和质量评价研究、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及新药研究、生药活性成分生物转化及生物合成、中药复方有效物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药剂学系:2003年重新做了调整,由原来的药剂学、物理药学、分析与药物分析化学研究室组成变为由药剂学和物理化学两个研究室组成。其研究分为分子药剂学(生物技术药物的新型给药系统,纳米粒、脂质体、微球和微乳为主的载体给药系统),群体药物动力学(模型化与仿真)和物理药学等三个主要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药剂学系也是目前全国唯一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首先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的药剂学单位。

  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是全国一级药学学科所属的重点学科,包括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和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理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心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神经系统药物、免疫调节药物和中药复方等方面的药理学。以受体、酶等为靶点,在分子、细胞水平研究药物的生物活性,并进一步探讨药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时配以整体动物实验,研究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及毒理学。

  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是2000年合校后建立的。由原药事管理教研室与临床药学教研室合并而成。主要是致力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追踪国内外先进教学与科研成果,完善临床药学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由原国家计委批准组建的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5年11月筹建,1987年12月通过验收并向国内外开放。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9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或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资助者5人、博士生导师20人,组成了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药理学、药剂学等研究团队。研究内容和方向包括:生物药靶的发现和确认研究;以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和糖类)为靶的药物发现研究;基于天然资源的先导化合物发现与中药复杂成分的物质基础研究;药物输送系统在生物体系中及治疗过程中作用规律的研究;新药创制研究。

  应用药物研究所:为新药开发的研究机构,下设有:有机药物、无机药物、天然药物、制剂、分析及药理毒理等研究室。以抗感染、抗肿瘤、治疗心脑血管及疑难疾病的中西药物研究,以及微量元素补剂和新的药物剂型为主要研究方向。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于1999年7月,属于校院两级管理的系级单位。药学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北京大学医学部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包括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各专业的本硕博长学制、本硕长学制、本科、专科、留学生及成人继续教育和医学网络学院的学生。开设的实验涵盖无机、有机、分析、物化四大基础化学及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用植物学等实验,各类实验的总数目在300左右,每年有4000以上的各类学生在中心进行实验训练,每年总的人学时数达30万。2002年12月通过“北京市教委合格实验室”评估,200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专家组验收,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获得教育部世行贷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金、教育部专项基金、985专项基金、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基金和药学院院长基金累计2000余万元。

  北京大学药学实验教学中心集实验课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于一体,中心将原有的所有本专科学生实验室和实验课程整合后实现了教师、资金、设备、实验室的集中管理,资源的统一配置和共享,担负着北京大学医学部所有专业学生的化学实验教学和药学院全体学生的药学专业实验教学任务。经过多年建设,中心实现了由教学辅助机构向实验课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一体化教学机构的转变,成为教学体系科学、实验内容先进、实验教材系统、实验室管理规范、实验设施完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效果显著、成果突出的药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国内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记   者: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药学院的框架及主要研究方向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基于此,回过头来看药学院走过70年的历程,您认为药学院的办院理念是什么?

   刘俊义:我想,无论是大学还是学院,理念的形成是要有历史积淀并以特色为基础的。纵观北京大学药学院的发展历史,我们的办院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以成果服务于社会。

  记   者: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什么特色?首先请您谈谈学生的培养。

  刘俊义:人才培养是药学院的根本任务,北京大学药学院是一个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药学院。教学上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学院坚持“加强基础、注重能力、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后期分流”的培养方针,突出本、硕融通的研究型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面向医院需求,突出临床药学特色,培养高层次临床药学人才,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按学校要求继续完善“模块式”课程体系,设计出了核心课程、非核心课程。

  为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社会对高层次药学人才的需求,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药学院在国内率先以大药学一级学科招收六年制学-硕连读学生,探索研究型药学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提出并实践了药学专业六年一贯制、学-硕融通的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学生思想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突破了旧有的模式,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们对药学专业学制和办学轨道进行了调整,2009年开始,停办了二本招生的四年制药学专业和夜大专科。

  实验教学是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药学实验教学工作不断推进,教授为本科生上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得到不断加强,为了推进和交流学生动手能力,学办、教办和实验教学中心共同努力,为学生搭建实验技能竞赛平台。同学反响热烈效果良好,激发了学生的实验潜能。

  加强本科生的对外交流也是我们注重的。学院利用各种形式为本科生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同时,接收国外本科生来学院进行课程学习交流活动,这些活动大大拓宽了本科生学科知识的视野。

  记   者:注重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最近已经看出了结果,有这样的消息:全国药学/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药学实验竞赛,来自全国32所高校63名本科生同场竞技,药学院黄晓西同学作为北大唯一参赛者,在激烈的竞争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比赛的最高奖项特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展示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实验教学的水平。

  刘俊义:应该讲,黄晓西同学获得特等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院同学实验动手的能力,这也是对我们教学育人、环境育人及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的一个很好的检验与评估。在这个会上,北京大学药学实验教学中心被推举为联席会常务理事单位,主任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副主任单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

  记   者:最近我们还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消息:药学院新生导师制二十年,师生们多有褒奖。也让我们看到药学院教书育人上的一种坚守与特色,作为院长您怎么看新生导师工作?

  刘俊义:新生导师首要的任务是了解学生的性格、学习和生活习惯,然后就学习方法、专业认知、人际交往、就业等问题对新生进行引导、辅导、指导和疏导。我们的新生导师把“导其心志、理其生活、辅以学业”,当成第一要务,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为新生发挥“培土、扶正、施肥”的作用。这项工作二十年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砥砺前行,新生导师制持续发展、日益完善,已成为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和突出特色,得到多方领导的肯定和鼓励,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在过去二十年里,药学院新生导师制的核心内容经历了专业思想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发展阶段,这项制度对于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综合素质乃至创新能力,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记   者:新生导师工作坚持了20年,学院如何奖励老师们的这份努力?

  刘俊义: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我们鼓励老师们在教书育人上创新思路,积极实践。为此设立了“师恩德楷奖”、“春风化雨奖”、“良师益友奖”、“乐育英才奖”、“桃李芬芳奖”,已有三十余位老师分别获得了这些荣誉。这项工作我们要坚持下去,不断完善。

  记   者:目前北医系统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药学院也在积极探索,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俊义:我院本科教学系统完善且相对独立,六年制学生第一年校本部的学习结束后,主要就是学院自己培养。我认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种学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创新意识、自我发展。学校的培养,不能仅注意学生在校园学习的几年,还要关注他们走出校园后,在社会上继续学习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开展了学生社会能力的调查,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整体评价和教改的依据。我认为教学改革要稳步进行,要有依据。我们的办学模式改为6年制教学的路毕竟还时间不长,其他院校都是四年制。很多方面还需要检验和摸索。

  记   者: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我们更侧重什么?

  刘俊义:目前,研究生教学多是分散型教学,专业性强,学生进入课题组相对独立,有点像个体户。我不赞成研究生教学只注重结果,好像就是发几篇论文,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就算完成任务了。我认为要注重培养过程,我们的培养过程还不够到位。现在这种培养模式的问题已经开始凸显。

  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是云顶集团3118acm的关键,我们坚持“国际标准,创建一流成果,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指导思想,在注重培养结果的同时,进一步抓好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导师在岗过程的监督管理等工作;不定期地抽查论文,提高研究生全面素质和论文质量;不断完善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奖学金、助学金体系,努力提高研究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导师如何培养学生,怎么去培养。我们要求学生要有学术道德,要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我认为这种要求不仅是针对学生,特别是在做人上,在学术道德上,我们的导师要率先垂范。

  记   者:药学院有着出人才、出成果的光荣历史。在一个180多教职工(早期的教师人数或许更少)的学院产生4位院士是不多见的。

  刘俊义:药学院目前在职教工180人左右,其中教师116名。各层次学生约1600人。药学院之所以能成为国内药学院校的排头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长期坚持发展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办学理念。我们的老师们为药学院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序、楼之岑、王夔、张礼和院士为药学院乃至中国的药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传承者,我们要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开拓与创新。我们的中青年也都担当重担。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药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记   者:请您谈谈近年来我们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绩,体现出我们的理念“追求卓越”?

  刘俊义:我从三方面做个概括。

  第一,人才队伍建设。学院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经过近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支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年龄结构基本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973首席科学家3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8名,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全国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北京市优秀教师8名。学院现有在职职工180名,其中教授(研究员)38名、副教授(副研究员)41名,博士生导师31名、硕士生导师5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8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8%,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2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特别是近年我们加大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学院尽可能多地创造一些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条件,目前这些青年教师已成为了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教学成果。近年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有6部教材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有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药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1项、教育部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医药类项目1项、国家“十五”重点立项课题子项目5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5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药学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6项、北京市创新性实验计划1项、教育部创新性实验计划4项,并于2008年获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能力提高项目的资助。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和动手能力培养方案在相关院校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

  第三,科技创新。目前学院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了“九五” “十五”和“十一五”及“211工程”项目的建设。学院近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5项,其他奖10余项;近五年获得发明专利44项,发表论文1129篇(其中被SCI收录的648篇),有1个抗肿瘤一类新药被SFDA批准进入II期临床研究,1个抗肿瘤的一类新药和1个抗癫痫的一类新药被SFDA批准进行临床研究。2009年由学院为牵头单位,联合学校有关新药研发机构和企业,利用药学、基础医学、生命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综合学科的优势和坚实的研究基础,整合北大优势资源,组织申请的“北京大学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通过评审,被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中“重大新药创制”计划资助项目。学院将依托此平台的建设,构建从创新药物发现至新药研发整体环节,包括化学药、中药/天然药、生物技术药在内的创新药物发现与研发体系,以提高学院新药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国家实现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的转变贡献着力量。

  记   者:一流的大学(学院)需要一流的管理,我们在管理上重点抓了哪些工作?

  刘俊义: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是建设一流学院的基础。现有教师队伍培养和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是人才建设的重点,我们始终重视从几个方面来抓好这项工作。

  第一,加强师德师风、学术道德建设。学院坚持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要求所有的教师在学术上严谨求实,科研上一丝不苟,教学上认真负责,并做到教书育人。重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师德师风建设。

  第二,努力做好学院现有教师队伍培养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在职申请学位,采取送出去和国内培训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通过各种渠道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帮助和鼓励年轻人开展科研工作。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支持教授学术沙龙、青年教师联谊会、研究生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活动,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第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学科需要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对引进人才学院从工作上和生活上给予支持和关心,积极协调为他们创造条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近年来,我们从国外引进的优秀人才,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学术骨干的作用。

  目前学院的师资队伍总体结构较合理,发展趋势良好。教师队伍新老交替基本完成。在职称评定中继续坚持学术水平第一的原则,送审论文全部由校外同行专家进行评审。教师水平评估和职称晋升更加公正、公平、合理。

  第四,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把坚持依法行政作为工作重点;把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为教学科研服好务,做好保障确定为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标。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服务管理体系,逐步调整改善队伍状况,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学历层次,降低平均年龄,优化队伍结构。

  记   者:这些举措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刘俊义:经过努力,药学院的人员队伍结构更加优化,竞争和激励机制日趋完善,整体上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科研实力得到加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提升;建立和完善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为发展一流学科、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记   者:我们还看到药学院有一个很大的变化,那就是信息建设,以往我们很为药学院的宣传而伤脑筋,希望在我们的报纸上能有药学院的消息,现在不再为此着急了,因为药学院的网站有了全新的面貌。

  刘俊义:谢谢你们的关注。是这样的,历经1年多的时间,我们组织完成了学院中文网站的全面改版工作,并建立了药学院的英文网站。不断提高质量,力求全面、快捷、准确、及时发布各种信息和宣传我院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高院工作简报内容的综合性,重点宣传我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动向。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加强了院际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也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信息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记   者: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药学院校五强”,北京大学药学院为“五强”之一,这看出了我们的实力。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还有不少差距,药学发展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您认为其中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作为院长,您对北京大学药学院未来寄予哪些期望?

  刘俊义:尽管北大药学院在国内处于排头兵的地位,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首先要着力建设世界水准的学术队伍,坚持人才强院、不断优化队伍结构,推进分类管理,营建好队伍卓越发展的大环境,使我院的学术队伍的整体水平尽快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国家发展的需求,调整和完善学科布局和结构,使各个学科发展目标明确、任务落实;建立和完善本科教育体系,构建与学院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力争使北大的药学本科教育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本科教育之一;要大幅度提高学院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与海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的水平和渠道,以及通过访学交流、联合学位等机制,让多数学院在读学生获得国外学习的经历和机会。未来,学院必须抓住学校和国家快速发展的机遇,强调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坚持优化结构、改进管理、提高质量,着力加快内涵发展,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在主要学术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的研究性成果,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宣传部 傅冬红 武慧媛)

(转载自北医新闻网)

Baidu
sogou
Baidu
sogou